“小餐桌”又称“午托班”“小饭桌”,据统计,廊坊市现有小餐桌2500余家,涉及学生8万余人,从业人员6千余人。一直以来,“小餐桌”因手续不规范、安全隐患多等短板成为群众反映热点。
餐桌虽小,关系民生。今年以来,廊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小餐桌”综合治理工作,市食安办牵头挂帅,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和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创新作为的态度,组织食药监、公安、教育、卫生、建设、审批、安监、综合执法等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持续发力、精准施治,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小餐桌”综合治理仗,“小餐桌”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治理,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并逐步推动建立“小餐桌”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雷霆行动,高压态势,剑指“小餐桌”乱象
“小餐桌”是新生事物,国家没有标准、没有规范,但是点多、线长、面广,易引发食品安全、卫生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多方面问题,一直是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不断尝试和探索行之有效的整治和监管措施。今年以来,更是把这当成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市委书记冯韶慧、市政府副市长王凯军先后做出批示并进行安排部署,对“小餐桌”治理发出了“动员令”、下达了“军令状”。
3月26日以来,由市食安办牵头,组织公安、卫生计生、教育、建设等9个部门采取集中行动,利用一个月时间,秉雷霆之势,集中时间、集中人员全面开展了“小餐桌”综合治理工作,并保持高压态势不断深入推进,向“小餐桌”乱象亮剑,力求肃清隐患,不留死角。
治理活动启动后,各地各部门立即对全市小餐桌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截至4月底,全市共摸排到小餐桌2553家,涉及学生80469人,从业人员6330人,5027人持有健康证明(占比79.4%),持有小餐饮登记证的1661家(占比65%)。其中小型的(托管人数≤50人)2129家(占比83%),中型的(50人<托管人数≤100人)369家(占比15%),大型的(托管人数>100人)55家(占比2%);67%小餐桌设在城区,33%设在乡村;79%设在居民住宅内,21%设在商铺内。大部分小餐桌存在厨房面积狭小、卫生状况差等食品安全隐患,同时也存在消防安全等问题隐患。针对这些情况,将小餐桌数量、人员、存在问题等进行梳理,登记造册,建立监管档案,并与相关部门共享,以便各部门及时采取整治措施,加强监管。
在市食安办的组织协调下,市食药监、公安消防、卫生、教育等部门联合严查小餐桌内部安全,综合执法、建设、公安交警等部门联合整治小餐桌外部环境。各部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尤其是食药监、公安消防等部门主动放弃休假,全系统、全部门坚守岗位,截至4月底,全市食药监、公安、卫生等部门共出动人员20526人次,检查小餐桌13770家次,整改隐患15254处,关停594家,整改后新发小餐饮登记证728家。在各部门的督促指导下,小餐桌进行了广泛升级改造,添置大批设施设备,基本配齐餐饮器具消毒设施、留样设施、灭火器、应急照明灯、体温计、消毒液等基本安全所需,疏散通道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整改,安全状况得到改善。
整治期间,为确保工作快速有序推进,市食安办从市食药监局、公安消防、市教育局、市卫计委抽调人员组成联合督导检查组,自4月8日至10日,四个部门副局长带队对各县(市、区)小餐桌综合治理工作进行明查暗访。在此基础上,各部门进一步加强督导力度,市食药监局组织9个督导组先后三次开展督查行动,深入一线,严查严改,消除隐患,落实责任;廊坊消防支队党委常委分别带领6支督导组分片包干,深入基层督导工作开展,每天通报工作进度,推动工作落实;市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包联各县(市、区),实现督导全覆盖;市安监局成立督导组对各县(市、区)的工作进行检查,强化责任落实。在强大的治理氛围影响下,小餐桌经营者安全意识逐步提高,整改的主动性日益增强。
全市小餐桌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逐步走向规范。食药监管部门督促经营者添置餐具消毒柜、留样冰箱等设施设备,为小餐桌统一制作信息公示牌、工用具分类标识,帮助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制度;消防部门指导小餐桌经营者开辟逃生通道,更换、增加灭火器,安装应急灯及疏散指示牌;卫生计生部门指导小餐桌经营者增加体温计、消毒剂等传染病防治药械,在小餐桌经营场所内张贴传染病防治宣传画。截至目前,小餐桌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治理,小餐桌周边环境卫生、交通状况也得到很大改善。
构建常态化监管体系,15条标准给“小餐桌”立规矩
杂粮分装从原来的保鲜袋改为玻璃密封罐;留样器皿从一次性塑料杯改为可加热消毒的留样盒;消毒柜里的餐盘从以前的完全叠摞到留有适当空隙……说起全市开展的小餐桌综合治理,市十八小附近的“未来星”学生托管中心负责人尹婷婷如数家珍。
走进尹婷婷经营的小餐桌,迎面就可以看到相关部门出具的食品小餐饮登记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和食品安全承诺书。米面水果离地离墙整齐摆放,消防设施配备完善,调味品注明标签分类入罐,厨房挡鼠板离地40公分,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全部生熟分开,按规定进行食品留样。
翻开该托管中心的食品进货查验资料盒,餐具消毒记录、食品留样记录、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原料及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本、食品供货方营业执照复件等,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日每餐的相关信息,小到一个土豆、一块饼干的购进票据都一应俱全。“从前以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没成想对照诸多‘规矩’一看离安全还差了一大截。”尹婷婷表示,这次整改让她受益颇多。
“取缔不是目的,管理才是关键。”廊坊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不定期开展检查督促小餐桌整改的基础上,要适时组织培训,使小餐桌经营人员进一步熟知食品安全知识与法律法规,强化小餐饮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并统一规范小餐桌经营标准。
整治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建立长效机制迫在眉睫。整治行动之初,针对小餐桌监管标准不清的问题,市食药监、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都提出了小餐桌整改的临时标准,并及时下发指导各地开展工作。市食药监局依据《河北省“三小”条例》,将小餐桌食品安全统一纳入小餐饮管理,明确了索证索票、餐具消毒、加工制作、食品留样等小餐桌食品安全“15条标准”,达到标准即可核发小餐饮登记证;公安消防部门要求小餐桌全部安装应急灯及紧急疏散指示牌,配备一定数量灭火器,调整休息床间距;卫生部门也对小餐桌学习休息场所面积、通风、消毒提出了具体要求。
4月13日,市食安办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规范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经营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了校外托管机构的涵盖范围、开办条件以及有关部门监管职责等,印发至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指导开展小餐桌综合治理工作,通过提高小餐桌准入门槛,细化各部门职责分工和监管规范,建立小餐桌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多管齐下破解监管难题,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创新举措,聚力社会联动,攻克难点不留死角
在“小餐桌”综合整治过程中,各县(市、区)开动脑筋,开拓思路,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推动“小餐桌”治理的深入开展。其中,借助科技手段强化监管取得了良好成效。大城县和安次区食药监局已将“小餐桌”纳入“三小社会共治平台”监管系统,利用该平台能够直观查看“小餐桌”的位置分布、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以及监管人员对“小餐桌”的监管情况,强化“小餐桌”食品安全监管,并实现全环节追溯,一旦发生任何食品安全问题,将能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还有一些县(市、区)因地制宜,摸索出一些助力“小餐桌”综合治理的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固安县拨付专项经费20万元,聘请专业鉴定机构,对小餐桌用房安全进行鉴定,目前已鉴定331家,65家出具鉴定结果,对14家不合格的进行了查封;通过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助力“小餐桌”综合治理,大大提高了效率。
此外,各级各有关部门还从切实强化从业人员的主体责任意识和学生家长的自我保护意识发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小餐桌”整治中来,铲除问题“小餐桌”的生存土壤,以优胜劣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其中全市食药监部门对2600余名小餐桌负责人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公安消防部门对全市6000余名小餐桌从业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教育部门在学校醒目位置对取得登记证的“小餐桌”进行公示,引导学生和家长选择,并广泛开展“一堂课”,利用课堂教学、班会、班报等形式向学生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共开展宣传教育活动21000余班次,发放“致学生家长一封信”近51万封。大城县、永清县还发布了有奖举报公告,对举报无登记证“小餐桌”的给予1000元奖励。通过社会广泛参与,形成抵制无证“小餐桌”的良好氛围。
在规范“小餐桌”工作中,广阳区食药监局组织大规模“小餐桌”食品安全培训2次,开展示范点观摩活动12次;免费发放进货台账、消毒记录、食品安全承诺制度牌各500余册(个);逐户上门排查食品安全隐患,指导工作;建立微信工作群,全天24小时在线解决从业户的问题……辛勤工作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全区“小餐桌”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得到“小餐桌”经营者广泛认可,广阳区食药监局先后收到市十一小、市十三小、市十八小片区“小餐桌”代表们送上的4面锦旗,“小餐桌”综合治理工作日益深入人心。
形成共治格局,探索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过去,由于缺乏“小餐桌”监管的明确法律法规依据,没有明确的行业主管部门,对“小餐桌”问题,各个部门都是独自行动,或多或少地行使着监管职能。此次整治行动中,在市县食安办的统一协调组织下,围绕核心工作,各部门主动担责,积极作为,形成强有力的全方位监管网络,从不同专业角度共同排查安全隐患,既提高了隐患排查的效率,也形成了一定威慑力,“小餐桌”从原来的各部门“职责不清、独自为战”到现在的“出台标准、共同管理”,共治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通过各地各部门联合行动,加大执法力度和宣传培训力度,使“小餐桌”经营者也纷纷切实感受到安全隐患的严重性,思想意识发生了转变,安全意识在逐步提升。“小餐桌”经营者由过去的害怕、躲避监管变为主动邀请执法人员监督指导,由过去的不愿投资整改变为主动、彻底整改,购置设施,优化功能布局,不折不扣落实整改意见,“小餐桌”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集中治理阶段逐渐结束,要巩固整治成果,防止问题再次“滑坡”,就要在各部门联合共治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解决“小餐桌”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用制度化管理取代目前采取的一些临时性措施,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实现对“小餐桌”的齐抓共管和常态化监管。
在整治过程中,为推进各县(市、区)及各部门之间更有效率地协调联动,廊坊市食安办严格实施“日报告”制度,每天上报并下发《小餐桌治理工作专报》,及时发布各县(市、区)的整治行动及成效,分享、总结好的办法和经验,为探索长效机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立足于此,初步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通过加强积极正面引导来全面提升全市“小餐桌”监管水平。一方面,通过“小餐桌”示范创建引导全市“小餐桌”由散、小、乱向规模化、连锁化发展,通过制定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和宣传力度,积极扶持规范化“小餐桌”发展,逐步淘汰条件较差的“小餐桌”;另一方面,坚持疏堵结合的原则,由教育部门向政府提出工作建议,在中小学新、改、扩建工程中,加大财政支持,积极引导现有中小学利用现有条件尽可能为在校学生提供午餐、午休,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校内托管服务,逐步形成“校内保基本、校外多选择”的学生托管服务模式。(董明超 通讯员 任雨薇 刘玉明)
相关阅读
2023-10-14 11:29:14
2022-11-20 20:31:49
2022-09-16 22:36:58
2022-05-18 23:22:46
2022-05-01 20:51:45